縣級融媒號發(fā)布內(nèi)容
杞縣融媒號
2024-05-12 訂閱
“成功了,成功了。哇!雞蛋真的變‘形’了!”2024年5月8日,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大同小學校園內(nèi),同學們欣喜若狂地剝開一個個制作成功的變蛋,大呼神奇。
勞動育品德、實踐出真知,在勞動中成長,在勞動中增長本領(lǐng),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養(yǎng)。為深入推進“雙減”工作,堅持“五育并舉”,加強勞動教育,促使學生養(yǎng)成良好的勞動習慣,加強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(yǎng),優(yōu)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(jié)構(gòu),讓學生們提高勞動能力,做生活的小達人,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大同小學于2024年4月24日舉辦“變蛋大挑戰(zhàn)”勞動實踐活動。
活動中,同學們懷著對變蛋的好奇,認真地聆聽李婷婷老師講解變蛋的起源和發(fā)展過程。李婷婷老師詳細地介紹了變蛋的原料、變蛋的營養(yǎng)價值以及它對人體健康的益處,還強調(diào)了變蛋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變蛋是中原地區(qū)極具傳統(tǒng)風味的蛋制品。據(jù)說很早以前,有人飼養(yǎng)了許多鴨子和雞,而人睡覺的地方緊挨鴨子窩、雞窩。人烤火時留下的草木灰慢慢堆積,雞、鴨就把蛋產(chǎn)在了草木灰中。有一天,石灰窯在大雨里坍塌,石灰水沖到了藏有蛋的草木灰里。過了一段時間,主人從灰堆里發(fā)現(xiàn)變了顏色的蛋,剝開殼后看到蛋黃和蛋清都凝固了,他品嘗了一下,覺得很好吃。后來人們特意把鴨蛋放到石灰和草木灰里,做成這樣的蛋,并把這種蛋叫做“變蛋”。但今天我們所說的變蛋則是由雞蛋做成的,它的加工制作工藝和當前市場上的皮蛋、松花蛋有很大差異。
同學們認真觀看老爺爺演示變蛋的制作過程 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
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制作變蛋的技術(shù),學校專門請來了具有50多年操作經(jīng)驗的老爺爺作為技術(shù)指導。老爺爺告訴同學們,制作變蛋所需的材料包括新鮮的雞蛋、純堿、生石灰、鹽、香料、鋸末等。在制作變蛋的過程中,石灰和純堿的混合液能夠改變雞蛋的外殼和內(nèi)部蛋黃的質(zhì)地和口感。老爺爺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同學們對這個神奇的食材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動手操作。
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變蛋 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
由于石灰具有腐蝕性,所以同學們在操作之前就戴上了手套。他們拿起工具,把新鮮的雞蛋放入調(diào)好的變蛋粉液內(nèi),然后學著老爺爺?shù)臉幼樱蒙鬃虞p輕滾動,讓雞蛋上面掛上一層變蛋液。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,不斷地進行摸索,儼然一個個“小專家”,制作的成品也是有模有樣。
同學們欣喜若狂地剝開制作成功的變蛋 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
經(jīng)過近半個月的漫長等待,孩子們滿懷期待,小心翼翼地剝開一個個變蛋的外殼,體驗著自己動手制作變蛋取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。隨后,老師和同學們將剝好的變蛋切成四等份,加入生抽、香油、醋等佐料,輕輕地攪拌均勻,一盤風味獨特的涼拌變蛋就做好了。
一次活動,一次收獲。走進生活,同學們在“蛋的變形記”中暢游的同時,體驗到了勞作的辛苦與樂趣,他們的動手能力在勞動中得到鍛煉提升。大家從心里萌發(fā)出了對生活的熱愛,為以后的成長積攢了寶貴的人生財富。
最好的教育源于生活,最佳的方式就是在實踐中感知和體驗。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事物都有可能是生活教育、勞動教育的載體。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文化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,讓學生從傳統(tǒng)美食開始接觸與學習,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深刻魅力。熱愛勞動,培養(yǎng)勞動精神,提升動手能力,在勞動中鍛煉自己,感受勤勞的喜悅,這樣孩子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有擔當、會生活的人。
主題詞:城鄉(xiāng)教育丨河南杞縣:以勞動實踐活動為“雙減”賦能 - 點擊收起詳細信息
索 引 號 | 2024051308500194 | 文 號 | |
---|---|---|---|
發(fā)布機構(gòu) | 唐河縣政府辦公室 | 發(fā)布日期 | 2024-05-13 08:50:01 |
公開范圍 | 面向社會 | 公開方式 | 主動公開 |
有效性 | 有效 | 文件編號 |